臺股14日(五)開盤,受到美股全面收黑影響,指數以27,816.45點開出,下跌87.11點后急速挫跌,下探至27,383.34點,重挫520.22點,市場氣氛轉趨保守。
大型權值股表現疲軟,臺積電(2330)下跌35元至1425元,鴻海(2317)跌5.5元報246.5元,臺達電(2308)下挫20元至938元,聯發科(2454)亦跌15元開在1230元,拖累指數表現。
近期全球股市波動加劇,市場情緒明顯轉向保守。美國政府關門不確定性升溫,加上地緣政治風險持續發酵,外界對科技股高估值的疑慮再度升起,使美股四大指數連日震蕩,AI 類股成為主要修正來源。法人指出,在全球資金風險偏好轉弱下,臺股這座「AI 軍火庫」也難以完全置身事外,近期指數高檔震蕩即反映外資調節與市場觀望心態升溫。
此外,美國利率政策仍是牽動全球市場的重要變量。聯準會十月如預期降息后,市場對年底再降息的押注升高,隨政府重新運作、就業市場降溫,市場普遍認為利率有望進一步下行。法人觀察,利率轉折使債券與利率敏感資產成為近期市場焦點,投資級債因對利率變化敏感、體質相對穩健,近期明顯吸引資金流入。
美股表現方面,受到投資人擔心估值過高,AI類股持續遭拋售,科技巨頭股價下殺影響,主要指數全面下跌。美股道瓊工業指數重挫797.60點或1.65%,收47457.22點。標普500指數下降113.43點或1.66%,收6737.49點。那斯達克指數下跌536.10點或2.29%,收22870.36點。費城半導體指數降263.39或3.72%,收6818.74點。
臺灣半導體2025年第三季動能持續升溫。依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統計,第三季臺灣整體IC產業(含設計、制造、封裝、測試)產值達1.67兆元,季增4.4%、年增20.6%,顯示在AI服務器、高帶寬內存(HBM)與車用電子需求帶動下,產業已穩步走出2023年調整期,重返成長軌道,工研院并預估,今年臺灣IC產業產值可望再創歷史新高。
鴻海(2317)持續擴大AI布局,董事長劉揚偉在12日透露,在21日舉辦的鴻海科技日上,集團將公布與OpenAI的合作計劃,請大家「敬請期待」。劉揚偉強調,鴻海過去建立起來的規模、自動化、全球布局、垂直整合、研發技術等競爭優勢,在ICT產業取得成功,現在會延伸此優勢到AI跟EV產業,成為客戶不可或缺的伙伴。未來只要有新產品,不論是AI服務器、電動車、機器人,或甚至是太空領域,鴻海都會是客戶優先選擇的合作伙伴。
技術面來看,臺股周四呈現量增帶上影線紅K,收盤在10日線之下但守穩月線,KD及RSI指標仍呈現整理格局、MACD綠柱體略為縮小,后續若能守穩月線支撐,往上挑戰新高機會增加,若再度失守月線,整理時間恐拉長。